昨天无意间看到一篇推文,作者主要说了三件事:1.教用户如何关闭公众号新改版后的推文推送机制;2.对该账号进行加星标;3.一条和账号定位相关的资讯。
可以说这是很明显的一条广告推荐文,我竟然才知道微信公众号的乱序推文机制是可以关闭的?,做为一名运营微信公众号五年的运营?,深表惭愧。尽管如此,我依然选择关闭乱序推荐算法,让我的订阅号列表按时间推送。
乱序推荐算法的影响
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没有更改前,订阅号列表的文章还是按照时间推送的。因此,公众号运营人员都是在想方设法的通过内容来留住用户、吸引用户,例如优化标题、封面,通过对后台用户的阅读习惯来制定合理的推送时间等。
这时,对于运营者来说是公平的,例如有十个账号都习惯在下午四点推送文章,而关注这十个账号,且在下午四点有订阅号阅读习惯的用户,都是可以接收到账号推送的,这十个账号的消息触达率是相同的,至于用户是否要打开,这就是内容运营的水平体现。
但是,随着微信公众号更改推送机制后,这一切都变了,用户接收消息的顺序不在按时间推送,而是乱序推荐,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阅读量大幅下降,从2020年3月入职负责这家企业的账号,如今阅读量不及之前的四分之一,且加上如今用户对内容的分享习惯的改变,早已变成了点对点分享,看到一篇好看的文章,更多的是分享给某个人,很少会在朋友圈或者群内分享,这就直接导致账号从阅读量、分享、留言、打开率等各项数据持续低迷。
也正是这样,出现了一开头这样的账号,在引导用星标、转发、分享,苦苦挣扎……
推荐算法对用户而言真的是好事吗
按照微信公众号给出的解释:在后台给出了一个“常读用户”指标,只要内容够吸引用户,当用户经常阅读同一个账号,成为常读用户时,无论账号几点推送,粉丝都会收到该账号的内容推送,这表面上时激励创作者加强内容质量,提高用户阅读体验,是一件好事。
但事实真的这样吗?根据自身运营的的账号与一些行业账号的数据分析,大部分账号的常读用户基本都维持在百分之十左右,而我所服务的甲方企业面向B端用户,常读用户仅有8*%左右。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,账号收获了百分之10的半优质用户,剩下90%的用户名存实亡。
加上订阅号常读用户显示数量有限,和这样的推荐机制下,长此以往,用户基本收到微信推送只会局限于部分常读账号,而错失其他账号的信息。
对一些内容优质、但低更新频率的账号是很吃亏的,而且加上企业账号在注重品牌形象的同时,往往会采用长图等内容形式,提高账号质感,带来的影响就是内容产出周期长,频率低,受到的影响更大。
对于有人说按时间推送,部分日更的账号频繁推送低质量内容,会严重影响用户的阅读体验。但是公众号较比于抖音、微博、小红书等平台的优势所在:用户对内容是具有主动选择权的。
在微信公众号而言,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所关注的账号内容,但是在其他平台,用户看到的内容是不可控的,这也是公众号最大优势,如今反而变成了劣势。
为什么我很反感算法推荐?
当我们打开任何一款内容APP,几乎都会有这“推荐”这样一个模块,甚至用户打开应用的第一页展现的也是推荐。

这对平台来说,通过算法可以提高用户的时间投入比,平台用户活跃高,流量大,企业收入也高,就像抖音的巨量引擎,在大肆宣扬兴趣电商,通过算法让用户更感兴趣的内容、商品等主动出现在用户面前;再比如说新浪,根据去年新浪的公布的信息来看,旗下微博的广告业务也是一大占比,就连微信视频号从一开始的朋友圈社交传播到现在的推荐传播,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更喜欢做算法推荐。
对用户和创作者来讲,前者可以更容易看到自己感情兴趣的内容,后者即便没有粉丝基础,也可以让自己的内容出圈,这也是为什么基于小红书、抖音、微博的平台属性,更适合新人起步的主要原因。
但是,这对我而言,并非是一件好事。
首先,每当打开一款app,首页的推荐可能会出现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,但绝不会出现我打开APP时想看的内容。比如打开知乎,我想看的是热门话题有哪些,而不是首页推荐的这些内容。
其次,在推荐机制下,我们很容易陷入“信息茧房”之中,对于一个经常刷短视频的人,当他打算看几分钟短视频,但抬起头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大半个小时,很容易造成时间浪费。
所以尽管职业相关,但我依然很少刷抖音、知乎、小红书、微博等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断绝了信息的来源,在如今的状况下,各平台的早已过了不遗余力拉新的阶段,信息高度重合,当我们深入某个平台后,相信我,你可以获取到大部分信息。
例如我某个同学,手机并无微博、抖音等应用,但作为b站重度用户,对各种社会、网络热点事件保持时时了解。
因为职业原因,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账号近800,其中覆盖了多个行业、领域的头部账号,我可以通过微信获取到绝大多数我需要了解的信息。

但是文章开头的问题引起了我思考,为什么我明明有关注近八百个公众号,但感觉我看到内容的账号只有几十个,剩下的账号去哪了?难道他们的内容不优质吗?
想清楚这一点后,我选择了关闭微信订阅号信息个性化推荐。
